淝水之战东晋东山再起的决定性战役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寿县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东晋时,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战役背景

西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战役过程

1、战前情况:公元年,广陵缺乏良将防守,中护军谢安举贤不避亲,推荐自己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2、战术思想:

淝水之战的具体战术是利用淝水的地势,构筑堡垒,设防线,防守待敌。而东晋军队则采取了进攻的策略,试图突破前秦的防线。在战斗中,前秦的将领王猛采取了一些巧妙的战术,如伪装、火攻和夜袭等,成功地抵御了东晋军队的进攻。

3、战争第一阶段:淮南之战

时间:公元年;战胜国:东晋;战败国:前秦

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17万。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太元四年(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四胜,全歼秦军。战后,谢安因功晋封建昌县公,谢玄晋封东兴县侯。

4、战争第二阶段: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年8月

双方统帅和军力:

前秦前秦皇帝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结果: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

《资治通鉴》第卷写到:“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忽悠了秦军,“秦军遂退,不可复止。”

由于秦军士气低落,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形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东晋大获全胜。

??战役意义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搜索话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xingzx.com/dxszy/13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